江德斌
一位浙江宁波的公务员告诉央媒记者,最近她发现单位开会时有一个变化,不再需要做PPT了。以前拿来制作PPT的时间,能腾出手来做其他的工作了。2025年,浙江省部署开展“屏幕中的形式主义”专项整治行动,对全省各级各单位公务PPT、视频等情况进行大排查、大起底,全面摸清底数、掌握情况、督促整改,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、视频“减量、减费、减负”。
曾几何时,在一些地方的公务活动中,制作PPT和视频成为了“标配”。每到年底,不少机关单位工作汇报都需配PPT,公务员常常要熬夜改排版、加动画,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改格式上,而在“内卷”压力下,不得不将其外包,制作成本更是大幅上涨。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“数字表演”,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,也让基层工作人员疲惫不堪,叫苦连天。
“屏幕形式主义”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,部分单位将PPT的精美程度等同于工作态度,将视频的炫酷效果等同于政绩水平,这种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基层陷入“技术军备竞赛”。形式主义的危害不容小觑。过度追求PPT和视频的制作,让基层精力从实际工作中被分散,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得不到及时关注和处理。“工作做得好不如展示做得精”的风气,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,损害了政府形象,更让基层干部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,消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。
浙江多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要求“非必要不做PPT”,不得以是否制作视频作为考核评价依据等,这是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。通过“减量、减费、减负”三管齐下,既遏制了资源浪费,又解放了干部生产力,产生了看得见的实效。以湖州市为例,截至目前,湖州市全市公务视频、电子演示文稿等制作数量同比下降74.7%,费用同比下降82.2%,基层干部负担明显减轻。
由此可见,“非必要不做PPT”是对形式主义的精准纠偏,通过制度约束,让干部从屏幕中解放出来,真正把时间用在走访调研、服务群众等刀刃上。政务工作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、服务群众,而非比拼谁的幻灯片更花哨。减少不必要的PPT,实质上是让工作评价回归内容本身。当然,在必要的场合,如重大汇报、政策宣讲等,PPT仍能发挥直观、高效的辅助作用,关键是要明确“必要性”,避免“为做而做”。
基层减负,贵在务实。从“文山会海”到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“屏幕中的形式主义”,整治的对象在变,但核心逻辑不变,只有剔除那些不产生实际价值的环节,才能让干部轻装上阵,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工作中。浙江省整治PPT、视频的行动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,期待更多地方能够行动起来,深入整治形式主义,让基层工作回归本质,让干部和群众都能从务实的工作作风中受益。
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专业股票配资门户,特此说明。
出彩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